覃仕泉生活照 覃仕泉,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。 笔名冷泉,土家族,湖南常德临澧县人。 自学绘画,曾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杜滋龄工作室,专攻写意人物。 覃仕泉作品 真汉子 名画家 ------覃仕泉其人其画 文/ 何首旺
香港《名家》杂志拟给覃仕泉做期封面,总编约我写点文字,本人既高兴又忐忑,高兴在于毕竟与其相识有年,忐忑不安处,便是覃兄名气挺大,写他的人已不在少数了。后来一琢磨,覃兄其人其画,还是有我自己的一些印象。 覃仕泉作品 初识覃兄,大概是在十多年前,市委宣传部主办一次书画展览后,安排了招待宴会,我有幸与他坐到一起,同桌介绍后,大家开始交谈喝酒,覃兄酒过多巡,依然言语不多,面不改色,对我等几位只能浅尝辄止者,也不劝酒,始终如初,彬彬有礼,儒雅风度。圈子里朋友告诉我,覃仕泉是有名的酒仙,三餐能喝。我很佩服把喝酒当享受的人,不烂方寸,不误正事,是真正的汉子,酒品如人品,覃兄从此给我留下了深刻美好的记忆。 2015年上半年市文化馆策划了一次“沅澧水墨精神”艺术展,受邀书画家在鼎城一家生态园召开研讨会,我与覃兄等十余人同行,生态园老板提供了食宿,组织者建议为接待方留下一本册页,我本以为覃兄不会轻易动笔,没想到晚饭后,他便不声不响的拿起了画笔,除画了两面册页外,还单独画一副四尺对开横幅相赠,同伴中也有挤挤擦擦者,覃兄说:喝了人家的美酒,画几笔,则是(澧州方言,意即“多大的事呢”)。同样言语不多,折射出的却是他的豁达、实诚。 覃仕泉作品 两年前,常德美协换届,几位候选人都乐于向覃兄请教,他从不指指点点,背后说人。只说:不管谁当选,都要尊重、支持,其实当头是苦差事,要带领协会一起搞活动、办展览,出成绩,很不容易。画家最终还是要拿画说事,大家心悦诚服,足见覃兄心无旁骛,心胸宽广,与当下不少协会、画院觊觎主席、院长职位却名不副实者,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 关于覃兄的人物画,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导、他的导师杜滋龄先生在其新近出版的画集序言中写到:应该说,覃仕泉数年前就是国内知名画家,在民俗人物画和连环画领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风,其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大奖……。本土美女作家庞二梅欣赏到他的画作时,如儿童般地雀跃惊喜,一边模仿着画中人物的神态动作---有健步走着吹唢呐的、有扯着喉咙叫卖的货郎、有叼着烟斗忙得忘我的修鞋老头,一边哈哈笑的心花怒放。她这样描述:“这世间万物,瞬间让我如此彻底地返璞归真,回归到一种天然真趣状态的东西,如今实在难得,不由得想要好好地珍惜它”。 覃仕泉作品 近期造访覃兄工作室,有一种强烈感受,真正是“穷在闹市无人问,富在深山有远亲”。这里的“富”,当然是指艺术的富有。慕名拜访的领导、老板、朋友应接不暇,覃兄有点犯难,本来从北京进修回来,不少单位就抛出了橄榄球,县里头头脑脑谁舍得放他走,覃兄毅然回到了县文化馆,他这人除了看重情意,更愿意一辈子接地气,遵循艺术创作规律,与他笔下民俗人物朝夕相处,本本分分、安安静静画画。 临澧是有名的戏窝子,风物民俗在湘西北颇具代表性,在澧阳平原土生土长的土家娃,覃兄熟透了这里的一切。 覃仕泉作品 “妈妈是花儿匠,当年陪嫁的放鞋样的包皮上,有《西厢记》、《秦香莲》的画面,时不时就把样包翻出来东瞧西看,这对我后来走上画画之路有刻骨铭心的影响。”覃兄深情地说。如今他要用手中的笔,描绘已经逝去或即将逝去的民间风景,还原定格那些撑得起民族脊梁的“非物质文化”,打开国人浓浓的民族记忆,勾起你我久违的家国情怀。 谁都知道,越是民族的,越是世界的。覃兄对我说,只要扎根脚下的这片土地,关注身边的人物命运,始终融入自己的情感,就有永远画不完的题材。覃兄是一位背负责任和使命感的艺术家,他给自己规划了中长期画图,我们有理由期待,那一定是一幅能长久传诵的当代《清明上河图》。 (何首旺时在乙未冬月于何彧斋) 覃仕泉作品 覃仕泉作品欣赏 |